看过太多古代战争片,你会发现,在古代,无论东西方,将帅和士兵头上的头盔,往往都有长矛点。这个是来做什么的?难道只是一场盛宴,用来炫耀的摆设?其实,古人的智慧不值得我们去佩服!
有一个“枪点”,一个特殊的古代口袋,颠覆你的想象!古代士兵戴的盔,古称包盔[dōumóu],秦汉以前亦称盔。口袋的一般形状类似于口袋,一般不会铸成一个整体头盔,因此具有一定的可变性,不同的零件几乎可以拆卸。
在历史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朝代,虽然斗侯风格所使用的元素有所不同,比如我国晚唐盛行的是虎头斗侯,而凤翼斗侯则是流行于辽、西夏、金时期,元代盛行。此外,还有曾经风靡日本的动物角。这些口袋,无论用什么元素来彰显自己的独特性,但在功能上,它们的大部分设计,除了着重保护士兵的头部外,还包括对颈部和喉咙的保护,有的甚至兼顾了护脸、护肩的功能。然而,历史上有一种斗侯,它的设计风格颠覆了大多数人的想象:在斗侯的顶端,有着一根带流苏的长枪尖!
特别设计的带头盔尖的口袋,真是让今天的人不明白为什么古代的士兵要把头盔枪放在口袋的最上面?斗侯的“避雷针”式盔尖从元代就出现了!
说起斗后头盔枪的出现历史,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清剧里,清代八旗头上的异常长的头盔枪的出现,好像让人觉得,口袋顶上的钢盔枪应该是清朝先民带入中原的。
准确的说,不是后金的专利。如果你研究一下历史,你会惊讶地发现,不仅清朝士兵的口袋里有钢盔枪,明代士兵的口袋里也有钢盔枪。
这些都足以说明,头盔枪插在口袋里的情况,并不是清朝八旗独有的专利!在我国古代,至少从元代开始,盔甲枪就出现在了士兵的腰包之上!
斗厚上的头盔枪:它不仅是古代军队的一种装饰品,具有“礼仪感”,在古代,从元代到明清,斗鍪的顶部为什么要装一个形状像“避雷针”的盔枪呢?难道它的作用也是为了增加士兵在战场上的存活概率?其实其中的作用并不总是这样。
一、加强头部防御,减轻钝器伤害
古代士兵头盔上的枪尖,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和减压作用。可免除上部兵器的打击,尤其对锤子、棍棒、菱角、骨头等钝器。
二、做装饰品,增加威望,彰显水平
头盔枪和头盔流苏的存在,可以让士兵显得更高大、魁梧、英姿,从而增加军队的威武、霸气、军装感仪式的同时,有时,不同军衔的军官的头盔枪也会加长,或者用不同颜色的头盔标示,以显示一个人身份的特殊性。
这种效果在阅兵时尤为突出。比如历史上的大清乾隆皇帝,人才济济。他留下了一个口袋。其装饰程度以及头盔和长枪的长度都曾是历史上最高的。至于这个腰包,乾隆皇帝一般不会在战场上使用,而是在阅兵或者其他与军队有关的重要场合使用。
三、军标,识别目标,方便指挥
钢盔枪上的钢盔流苏,可以根据颜色作为不同部队,或者敌我双方的重要识别标志。并且通过头盔枪的长度和头盔流苏的颜色,还可以作为将军和不同军衔的军官之间的军衔标志。或者通过盔枪有无来识别将领的位置,便于在战斗中统一指挥和协调。
头盔长矛上的不同羽毛颜色。比如元朝末年,割据还在的时候,就用口袋上樱桃耳朵的颜色作为军队的识别标志。
第四,临近死亡时,作为武器
古代士兵口袋里的枪尖,就像长在头上的短枪。在危急或紧要关头,它往往可以作为武器使用,尤其是遇到近距离赤膊作战时,手上没有可用的武器时,带枪尖的口袋是唯一幸存的方便使用的武器。
在一部叫做《斯巴达三百勇士》的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斯巴达士兵用长矛刺向一个波斯弓箭手的头。
当然,关于斗为兵器的剧情,在我国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一幕:
子豆回马再战,又是五十回.策开枪,策闪避,夺枪;慈亦开枪,策亦闪,夺枪。只一用力,两人就滚下了马。马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两人弃枪,抢夺厮杀,战袍被撕得粉碎。策的手很快,弹在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上,太史慈也弹在了策头上的袖柄上。以戟刺慈,慈掩衣袋。.
其实在古代,有些口袋顶部的流苏长矛是设计成可拆卸的。当士兵们没有可用的武器时,确实可以将它们拿下来用作武器。最上面的缨枪作为武器使用的时候,必然是在士兵濒临死亡的情况下。应该不常用,不过这个功能还是有的。
第五,可以当炊具支架固定住
古代行军打仗的时候,如果遇到极端情况,或者火头大军跟不上,没有炊具的时候暂时可用的器具,士兵们可以用纯金属材质的口袋当锅做饭,头盔的尖端正好可以刺入地面,暂时充当支架支撑地面。
当然也有人怀疑这个功能不可行,因为单腿的支架明显不够稳固,做饭不卫生,还容易倾倒。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头盔的尖端足够长,地面足够结实,如果真的没有做饭的锅,小范围使用应该是可以的。关于头盔能不能用来做饭的问题,比如在现代,其实就有军人用钢盔当锅来做饭的例子。虽然,这些都不是常态。
随风而来,随风而去。忆往昔,历史记忆犹存。今天的历史之旅到此结束,期待下一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