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历上说午时是几点 任午时是几点到几点

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子时 (23时至01时)、丑时 (01时至03时)、寅时 (03时至05时)卯时 (05时至07时)、辰时 (07时至09时)、巳时 (09

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

子时 ( 23时至01时)、丑时 ( 01时至03时)、寅时 ( 03时至05时)

卯时 ( 05时至07时)、辰时 ( 07时至09时)、巳时 ( 09 时至11时)

午时 ( 11时至13时)、未时 ( 13时至15时)、申时 ( 15时至17时)

酉时 ( 17时至19时)、戌时 ( 19时至21时)、亥时 ( 21时至23时)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时 43.2分

刻制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九十六明冲汪刻。

一刻约15分钟。

黄历上说午时是几点

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古代劳动人民最初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激仔象、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比如鸡鸣、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后来逐渐改用授时设备读数来描述,后来也逐渐给这些授时设备读判数配上了五行。

比如,给甲乙两字配上木(4:48-9:36)、给丙丁两字配上火(9:36-14:24)、给戊己两字配上给土(14:24-19:12)、给庚辛两字配上金(19:12-24:00)、给壬癸两个字配上水(0:00-4:48)。这些附会并无实际意义。

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

子时(23时至0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丑时(01时至03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寅时(03时至0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卯时(05时至07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辰时(07时至09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悄含代中国人民“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巳时(09 时至11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午时(11时至13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未时(13时至15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申时(15时至17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酉时(17时至19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戌时(19时至21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亥时(21时至23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

黄历上说午时是几点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中国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

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派顷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尘运陆,就叫“夜半”。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未时,申时,酉时各是什么时间

十二时辰,中国古代西周时期就已经使用。古代劳动人民也以现代难以想象的智慧发明了古代计时工具,日晷(gui)。不同于受古装影视剧影响,我们稍微熟悉的地支计时,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十二时辰汉代最初的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卜档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黄历上说午时是几点

十二个时辰与一昼夜相配,每个时辰都表示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古人对时辰与天象的配合非常重视,贯穿着阴阳、日月、日夜的循环思想。

子时,又叫做夜半、子夜、中夜,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即二十四小时制的23时至1时。子时正当夜半,人们常将子夜作为夜晚的代名词。在中型扮乱国的古乐府中,《子夜歌》是重要的种曲目,历代皆有许多创作,因它主要在吴地流行,也称《子夜吴歌》。李白写过一首《子夜吴歌·秋歌》,非常著名:“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长安城里的女子们,在夜半之时萧飒的秋风里,想念着远方的征人,辛勤地制作冬衣,诗中景象阔大,情思深沉。

黄历上说午时是几点

丑时,又叫缺烂做鸡鸣、荒鸡,是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相当于1时至3时。在《诗经·齐风》中,有一首写鸡鸣之时的非常有趣的诗:“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这首《鸡鸣》,全篇以对话形式,写妻子在鸡鸣的时候,一再催促在朝中工作的丈夫起身,丈夫不想起,就推脱说不是鸡叫,而是苍蝇叫。妻子又说东方都亮啦,丈夫说不是东方亮,而是月光明。这种早起时发生在夫妻之间令人莞尔的生活场景,该是许多家庭都经历过吧?

寅时,又叫做平旦、黎明、平明、早晨、日旦、旦时等,这是天将明未明的时候,相当于3时至5时。明末清初的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开篇即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中国古人要求夙兴夜寐,早起劳作,是很有传统的。黎明处在破晓之前,与光明离得很近,所以黎明常常用来比拟走向光明或胜利的时刻。

卯时,又叫做日出、日始、破晓,旭日,此时太阳初升,相当于5时至7时。古时,衙门卯时开始办公,官员查点人数叫“点卯”,吏役听候点名叫“应卯”,签到称为“画卯”,点名册称为“卯册”,都带着个“卯”字,一天的工作在此时正式开始了。《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风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说“尤氏虽天天过来,也不过应名点卯,亦不肯乱作威福”,这里的点卯,就是化用官衙的典录用语,表示按时到达的意思。

黄历上说午时是几点

辰时,又叫做食时、早食等,就是吃早饭的时间,相当于7时至9时。唐代诗人刘得仁有一首《晏起》:“日过辰时犹在梦,客来应笑也求名。浮生自得长高枕,不向人间与命争。”诗人在辰时未起,就算是晚起了,客人来访还要笑他,现在人们工作一般是朝九晚五,只要离工作地点不是太远,一般不用像古人要“点卯”,而是在辰时起床了。至于到了休息日,晏起会到了什么时辰,那可真不好说啦。

巳时,又叫做隅中、日禺等,相当于9时至11时。《西游记》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载八戒道:“哥哥,你昨日巳时离了师父,怎么到申时才与他斗起?你那两三个时辰,在那里的?”从巳时到申时,中间还有午时和未时,所以如此说。

午时,又叫做日中、日正、中午等,相当于11时至13时。这是太阳运行到天空中央的时候,《诗经·邶风·简兮》便说道:日之方中,在前上处。”所以有一个成语“如日中天”,正是说的这种天象,也用以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未时,又叫做日昳、日跌、日央等,太阳开始偏西,相当于13时至15时。《宋史·律历志》记载了当时五更发鼓的唱词:“朝光发,万户开,群臣谒。平旦寅,朝辨色,泰时昕。日出卯,瑞露晞,祥光绕。食时辰,登六乐,荐八珍。禺中巳,少阳时,大绳纪。日南午,天下明,万物睹。日昳未,飞夕阳,清晚气。晡时申,听朝暇,湛凝神。日入酉,群动息,严扃守。”未时,虽然只是刚刚过了正午,但是阴气已经渐盛了,中国人的思维总是非常前瞻的,要未雨绸缪,所以我们看到到了未时,人们的行动已经开始倾向于收敛了。

申时,又叫做哺时、日铺、夕食等,相当于15时至17时。《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冈》说“今日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在路途上行。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当时正是三伏天,辰时起,申时歇,全天最热的时候就包含在里面,难怪土兵要抱怨。为什么不像开始时趁早凉走呢?原来刚开始时是比较安全的地面,可以挑凉快的时辰走,到了这时,进入到了危险的环境里,却是不能晚上行进了。

黄历上说午时是几点

酉时,又叫做日入、日落、日沉、傍晚等,是太阳落山的时候,相当于17时至19时。古代的启蒙教材《增广贤文》有一句:“莫饮卯时酒,昏昏醉到酉。莫骂酉时妻,一夜受孤凄。”说的很有意思,日出时不能喝酒,否则直到傍晚都是昏昏沉沉的,日落时不要骂妻子,否则一晚上她都不理你。多么富有生活的谐趣,日落之时的夕阳是中国诗人最常吟咏的意象之一,诞生出许多佳篇,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蕴。其中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勾勒出来一幅冷寂清幽的秋日傍晚之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戌时,又叫做黄昏、日夕、日暮、日晚等,太阳落山,天地昏黄,故称黄昏。相当于19时至21时。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五言绝句《乐游原》,是家喻户晓的名篇:“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所写的,正是酉时和戌时相交时的晚景,夕阳的美动人心魄,但是它就快要落下去,进入黄昏。诗人借由夕阳与黄昏的意象,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短暂而逝的深深感伤,这甚至被看做是对曾经盛极一时的唐王朝走向覆灭的预言。

亥时,又叫做人定、定昏等,人们开始安歇了。相当于21时至23时。唐代诗人李宣古有一首《赋寒食日亥时》:“人定朱门尚未开,初星粲粲照人回。此时寒食无烟火,花柳苍苍月欲来。”人定,就是亥时,人们安定下来,停止活动,星星亮起来,月儿也渐渐爬上来。到了亥时过去,就又是下一个子时了。

午未申酉对应时间

古代有用十二地支来表示时间的: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哪猜闹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兆闷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李罩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黄历上说午时是几点

巳时午时未时寅时卯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1、【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2、【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3、【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4、【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尘歼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5、【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6、【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7、【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8、【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9、【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10、【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11、【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12、【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黄历上说午时是几点

十二时辰制的起源:

西周开始,中国的历法逐渐稳定了一岁十二个月的概念。以日比作岁,也采用十二时辰划分一日、并将日期切分点(换日点)固定在夜半。十二时辰的十二个时间节点(起点),为十二时。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清帆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随着人们工作、生答兄雹活的多元化,逐渐词不达意,遂改用十二地支来表示。

宋代开始,中国出现了机械式司辰,通过齿轮带动转盘,带动持时辰牌的小木人出现在视野中。当时间处于两个时辰之间时,出现在视野的时辰牌与原先的表述方式不一致。于是,时间的表述方式采用两个基准:时辰牌初现、时辰牌居正位,亦即时初、时正。

时辰制的古代意义: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子时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详情参阅本站的“免责声明”栏目。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权属异议及违法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稿。详情参阅本站“版权声明”及“举报投诉”栏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