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历中的危日指什么 黄历危日好不好?

古代“饮鸩止渴”中的“鸩”指的什么?,皇帝,周本,灭绝,鸩鸟,鸩酒,毒酒,古代,饮鸩止渴

我们都知道,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由一定文字组成的固定结构形式和说法。而它的形成也是有着一定根据,比如来源于一个故事或者一个典故。久而久之便成为了形容某件事物的特有词汇。比如笔者今天所要讲的“饮鸩止渴”,它的产生同样伴随着一些历史事件。“饮鸩止渴”其含义为:用错误的方法解决眼前的困难。他出自于《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那么,这个成语中所说“错误的方法”指的什么呢?其实从古文中就可以看出来,它指的就是“鸩”。

黄历中的危日指什么

所谓饮“鸩”,也就是饮毒,鸩指的是一种传说中的毒鸟,相传它的羽毛大部分为紫色,腹部和翅膀则为绿色。既然是相传,所以至今为止也没有关于它的实物或者照片,但这并意味着它胡编乱造而出。在古代有着许多关于鸩鸟的书籍记载,这些记载到了宋朝之后就开始慢慢消失。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动物在宋之前存在着,到了宋朝之后因为某些原因而逐渐灭绝了。在封建社会,鬼神之说十分盛行,很多动物会被人们标以各种属性。比如传说中的龙代表着至尊无上的皇权,虎象征着王权,麒麟则指的是瑞兽,乌鸦被人们称作不祥的象征。而我们之前所说的“鸩”,它象征着最恐怖的事物:死亡。

《山海经》中提到:“鸩大如雕,紫绿色,长颈赤喙,食蝮蛇之头,雄名运日,雌名阴谐也。”

鸩鸟的羽毛之中含有剧毒,鸩酒的制作方法十分简单,只要将鸩鸟的羽毛放置酒中,酒则变成毒酒,即鸩酒。虽然被羽毛浸泡的酒并无异样,但人在饮用不久后便会中毒身亡。

《辨证录·中毒门》载:“人有饮吞鸩酒,白眼朝天,身发寒战,忽忽不知如大醉之状,心中明白但不能语言,至眼闭即死。”

黄历中的危日指什么

正是因为鸩酒的毒性十分强烈,并且很难被人察觉,所以它经常被用于宫廷权力斗争之中,在中国历史上死于鸩酒的权贵们也是不在少数。比如在《南唐书·申渐高传》中记载:南唐皇帝李昪忌惮权臣周本,于是打算用鸩酒将他杀。然而当周本察觉到李昪给他递酒眼神不对劲时,便担心他手中的酒是毒酒,于是把酒分一半给李昪,以表示自己与他同心。  李昪知道这是毒酒,但面对周本的“好意”,他又很难拒绝。而正在他左右为难时,一位名叫申渐高的优人看出了他的苦衷,于是假装请赏,将鸩酒一饮而尽,随后走出宫殿。面对这种状况,李昪急忙派人带着解药去找申渐高,然而解药刚到,申渐高就已经中毒身亡。  类似于以上的历史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还有着不少的记载,所以我们可以以此判定,古代的确有鸩鸟,并且它的羽毛含有剧毒。不过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像鸩鸟这种连羽毛都有毒性的动物应该少有天敌,可是在当下为什么寻找不到它们的踪迹呢?  其实,鸩鸟之所以不见踪影,与古代的一位皇帝有着很大的关系。在东晋时期,都督王饶曾捉到一只鸩鸟,由于鸩鸟外表奇异,便将它献给了晋穆帝。当皇帝看到鸩鸟以后,并没有龙颜大悦,相反,他被这只“异鸟”吓了个半死,朝堂上的人也以此为借口说王饶想谋害圣上。

黄历中的危日指什么

值得庆幸的是,晋穆帝并不是一位不明是非的皇帝,他清楚王饶并没有谋逆造反的意图,将鸩鸟献给自己只是因为不知道它的真实身份,所以王饶最终得以赦免。然而王饶虽然幸免于难,但是鸩鸟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由于皇帝不喜欢这种动物,所以他不仅把王饶捉来的鸩鸟当场烧死,还下令全国搜捕鸩鸟,一律焚杀。后来在人们的这种疯狂捕杀之下,鸩鸟最终逐渐灭绝,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详情参阅本站的“免责声明”栏目。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权属异议及违法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稿。详情参阅本站“版权声明”及“举报投诉”栏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