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历师清明寒食结局 清明寒食是吴王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丨一朝春雨过,寒食落清明,习俗,禁火,寒食节,介子推,传统节日

黄历师清明寒食结局

黄历师清明寒食结局

起 源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的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

寒食节由于历史悠久,随之积累形成诸多影响深远的习俗。主要有如下多种:

(一)禁火

黄历师清明寒食结局

寒食节也叫禁烟节,期间家家禁止生火,要吃冷食。这是该节日的最主要特征。

(二)祭祖


寒食节要扫墓祭祖,自唐代开始,已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一种祭礼之一,后演l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圣贤,百姓祭坟,影响深远的习俗。

(三)寒食

黄历师清明寒食结局

寒食食品花样众多,诸如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等。寒食祭品有子推燕,蛇盘兔等。子推燕是用面粉做成如拇指大小的小燕子等。既然名以子推燕那就是取念念不忘介子推高风亮节之意。这种子推燕煮熟后要上成五颜六色的颜色,插于酸枣树的针刺上,可装点室内,也可做为礼品送人。蛇盘兔也是一种祭品,古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表达人们对富民强国的一种愿望。我们家乡在寒食节则以吃馓子,炒面为主。

(四)插柳

黄历师清明寒食结局

柳为寒食节的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子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然后成为影响深远的习俗。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门皆插柳”,“柳亦戴之以头或系衣带”。民谚曰“寒食不插柳,红颜变白头。”

(五)踏青

黄历师清明寒食结局

此风盛兴于唐宋。据宋李之奇《东春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尽情地游览,尽兴而归”。详细记录了人们踏青的情景。明代《帝王景物略》载“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知当时踏青之盛况。

(六)荡秋千

黄历师清明寒食结局

秋千是古代宫庭女子的游乐项目。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树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从而成为自宫庭到市井,官民同乐的习俗。宰相文彦博亦有诗云:“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七)蹴球

黄历师清明寒食结局

这项活动类似于今天的踢足球。据宋代《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园》,看来,从皇帝到市民百姓都希望这项活动。

(八)咏诗

黄历师清明寒食结局

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触景生情,感慨良多,于是灵感顿生,诗性大发,咏者甚多。据《全唐诗》载,唐代诗人有关寒食节的诗篇就达三百余首,宋代有关寒食节的诗词也达百余首。诸如唐代韩翃有巜寒食》诗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宋代杨万里《寒食上冢》云:“迳直复何细,桥危可负扶……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明代高启有诗曰:“满衣血垢与尘埃,乱后回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如今的寒食节,

我们已不再吃冷食,禁烟火。

但这并不代表,

它已经消亡,应该被遗忘。
我们重视一个节日,
并不是为了去走那些形式。

而是为了一直记住,

它背后所蕴含的,

那些关于爱、关于记忆、关于思念的意义。

是为了那些在繁忙的生活中,

无暇顾及的情感,

能够得以抒发,得以表达。
今日寒食,

不必为它大张旗鼓,

只希望你记得,它存在的意义。

黄历师清明寒食结局

乐成文化

联系电话

企业邮箱 lc3309202396@163.com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详情参阅本站的“免责声明”栏目。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权属异议及违法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稿。详情参阅本站“版权声明”及“举报投诉”栏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