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本质上是一部用古诗词串联起来的唐代青年奋斗史。当电影院里的孩子们和李白齐声背诵《早发白帝城》的时候,很多家长也都跟着一起感动。这其中的情感,除了把记忆里的诗词具象成一幅幅浪漫的画面,更多的则是因为这部电影让很多家长与孩子第一次用文字产生了共鸣,这是极难得的一次亲情的升华体验。
但对于电影散场后孩子们的提问:高适和李白究竟谁才算“成功”者?
孩子和家长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高适和李白两个年纪相仿的少年一心想要报国建功。一个是家道中落的武将之后,一个是有着西域血统的商贾子弟。都是那个年代虽强于底层百姓,却又不受上流社会认可的尴尬阶层。
高适笨拙但却沉稳刻苦,不屑于结交权贵,靠踏实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在晚年建下战功,最终官至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成为那个年代官职最高的诗人。
而李白生性洒脱,不拘小节又才华横溢,面对挫折总能换个角度积极面对。但这个一心想博取功名的浪漫主义青年,除了靠诗词在长安城积攒下越来越大的名声,功名却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求而不得。
剧情至此,李白选择了走捷径。
除了出入上流社会饮酒作乐,还与当朝宰相许圉师有了做上门女婿的婚约。在那个看重家族传承的年代,李白心有不甘,于是去咨询朋友汪伦的意见。当影院所有人都以为汪伦给的答案是“否”时,汪伦给出的却是一个“当”字。
这是李白第一次向现实妥协,入赘宰相家就能洗清自己商人后代的低贱身份,这是李白跻身上流社会的捷径。
可现实总是差强人意,入朝为官后的李白无限接近了这个帝国的权力核心,贺知章称他为谪仙,评价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但李白却依然只能给皇上写诗文娱乐。
原配夫人去世后,他又成了新任宰相的上门女婿。可仕途运却并未好转。于是三年后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叹息离开长安。
于是电影里的第二个细节出现了,高适的书童面斥李白不懂大义,帮扶永王造成生灵涂炭。一向能言善道的李白此时却选择了沉默,眼中闪现出的是一丝无奈,那是他古稀之年最后一次机遇。明知可能万劫不复,却仍想去抓住它。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当李白被释放离开白帝城时,重获自由的他在江上开怀大笑,仿佛再次回到了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模样。每个人都为他感到高兴,但电影最残忍的细节就在结尾处的一排小字上。“获释三年后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李白死了,一生都没有如愿走上青云仕途。留下最后一首《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与初出世时“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万丈形成鲜明对比。这结局,让观影的成年人心情沉重。
如夏花般青葱的少年,最终却离理想愈行愈远。
在当时,高适无疑是成功者。踏实勤奋,懂得规避风险,即便营救故交李白,也圆滑处理,借郭子仪之手暗施援手。
李白是个失败者,但李白却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无意留下了无数传世之作,在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沉浸在他用文字塑造的世界中徜徉思想。
从这个角度上说他也是成功者。
与其说《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历史动画,不如说它是一个教人如何面对目标和选择的教材。
高适和李白都只是观众的内心投影。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很多人年少时都是轻狂的李白,可到了暮年却又羡慕身居高位的高适。
如果你的孩子是李白,你希望他怎么选择自己的人生?